90后愛上中年樂隊是因為我們老了嗎
網(wǎng)上流傳過一個圖集,大概是說,你覺得自己酷,不過都是你爹媽玩剩下來的。
看《樂隊的夏天》時,我的腦海里數(shù)次閃過那些時髦爹媽的老照片。有些玩搖滾的,一把年紀了,還在那兒蹦蹦跳跳的,真激動人心啊!當年的搖滾小子如今都40多歲了,還燃得不行。等我老了,我也要這么酷。
好吧,我一個四舍五入的90后,也不在這兒裝嫩了。舞臺上的那些前輩,平均也就比我大個十來歲嘛,但我們真的是聽著他們的歌長大的。
其實我們的青蔥歲月,恰好也是各大音樂節(jié)開始興起的時候。身邊不乏去迷笛草莓趕場子的樂迷,回來之后最多的反饋是,蚊子好多。音樂節(jié)總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傳說。前兩天看到《圓桌派》里一幫“老派青年”聊音樂,說音樂節(jié)上有小女孩播著大喇嘛公開征男友。年輕人的狂歡更接近自嗨,臺上在唱啥,反倒成了bgm(背景音樂)。
我們這一代人,在多樣性層面也相當突出,尤其是宅文化在青春年少的時候盛行了起來。不去音樂節(jié)的,也敢自稱文藝青年,臉不紅心不跳。反正我就挺不愛出門的,悶在屋子里聽歌?,F(xiàn)在想來,那會兒聽歌也真是佛系,聽歌就聽歌,哪怕單曲循環(huán)一整天,完全沒好奇過主唱長啥樣,吉他手顏值何如,跟現(xiàn)在的追星女孩完全不是一個路數(shù)。
后來,我在節(jié)目里看到從前播放列表里的樂隊一個個亮相,時不時也有“亮瞎”的感覺。本以為是清爽男孩,沒想到是妖冶大叔,失敬失敬。但是,一想到曾經(jīng)和他們的“神交”,心情還是很激動。
雖然搖滾很講究氛圍,但聽音樂終究是很私人的體驗,不管是老去的一代人,還是正年輕的一代人。在這點上并沒有明顯的代溝。
看到有人寫文章,說《樂隊的夏天》是中年人的“春藥”,這可把我樂壞了。我們這些在中年門外徘徊的年輕人,淚腺沒有那么發(fā)達,但感慨也是真感慨。我們這代人畢竟長大了,幼稚的一面漸漸被洗去,開始品嘗成年世界的復雜況味。成家的成家,趕風口的趕風口,聚的聚,散的散。在這么個節(jié)點上,聽卷著大舌頭的歌手唱“每當浪潮來臨的時候,你會不會也傷心”,感覺心被撞擊了一下,尤其那個“也”字,簡直是心靈的共鳴與對話。
都說90后暗戳戳地注重養(yǎng)生,80后更紛紛光明正大地端起了保溫杯。如果人生分四季,可能我們要面對的是“夏天夏天悄悄過去”,最火熱的歲月快過去了,即便有顆想噪的心,也得考慮噪得從容沉穩(wěn)些。保溫杯在手,何處安放精神,是個沒法逃避的問題。奇妙的是,一幫搖滾音樂人,無形中提供了一種可能性。
老牌朋克樂隊反光鏡出場,張亞東說主唱李鵬“變乖了”。今年40歲的他云淡風輕地說了一句,不然能怎么辦呢。一代人終將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搖滾人也不是永遠年輕??墒巧狭四昙o的搖滾樂隊,仍舊還保持赤子之心,保有澄凈的靈魂,這不是一種很高的人生境界嗎?“痛仰”從迷笛學校旁邊的樹村走出來,從反叛憤怒走向和解,但始終帶有泥土的質(zhì)樸氣息。“新褲子”永遠在創(chuàng)造潮流,吊兒郎當?shù)闹心晖獗硐?,是跳動著的年輕的心。“海龜先生”以詩一般的歌詞表達對人間的深切悲憫,視覺上新潮而奪目。
我們在青年和中年之間的夾縫里站著,尷尬是尷尬,好在心態(tài)還是很開放的。我相信,總有些東西,會保護人不被歲月拖進油膩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