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小井胡同》劇照。
屋檐下一聲鴿哨、胡同里一句叫賣……京腔京韻的京味兒戲劇是今年戲劇舞臺上最受歡迎的演出劇目。為了讓觀眾一次看個過癮,國家大劇院“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演出,4月份特別邀請北京曲劇團、北京人民藝術(shù)劇院,為京城觀眾連續(xù)呈現(xiàn)三臺京味兒大戲,在舞臺上再現(xiàn)四九城里的風(fēng)土人情。
4月6日至7日,北京曲劇團將首次登臺國家大劇院,帶來曲劇版《龍須溝》。曲劇《龍須溝》改編自老舍先生的同名代表作,由著名導(dǎo)演顧威攜手李永德、胡優(yōu)等領(lǐng)銜演繹,演出二十多年來,獲獎無數(shù),也深得觀眾的認可和喜歡。
京味兒戲劇是北京人藝的重要標簽,此次他們帶來的《小井胡同》和《天下第一樓》則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4月11日至14日,李龍云編劇、楊立新執(zhí)導(dǎo)的話劇《小井胡同》將帶領(lǐng)觀眾感受地道的老北京民風(fēng)民情。該劇以小井胡同為背景,講述了三十年間“小井兒人們”的生活變遷及苦辣辛酸。這部作品不僅在語言上生動鮮活、詼諧幽默,作者更是將對命運和社會變遷的思考融入其中。
“好一座危樓,誰是主人誰是客?只三間老屋,時宜明月時宜風(fēng)。”4月25日至28日上演的《天下第一樓》,由何冀平編劇,夏淳、顧威聯(lián)袂導(dǎo)演,劉輝、王長立、郭奕君等演員演繹老字號福聚德的興衰演變。該劇自1988年首演以來,已上演超過500場。顧威認為,《天下第一樓》是一部民族化的作品,是用中國方式講中國故事,雅俗共賞,是舞臺上的常青樹。
京味兒戲劇雖然好看,但也面臨著傳承的問題。楊立新坦言,當年老版《小井胡同》的演出在體驗生活方面并沒有太大難題,因為劇中演員既經(jīng)歷過那些年代,又有過老北京的生活,但對今天的年輕演員而言,不僅要學(xué)習(xí)地道的京味兒臺詞,還要去熟悉那種胡同里的生活。復(fù)排時,他要求演員真的去走一走,摸一摸那些墻,感受會不一樣。“臺上的演員有感受,臺下的觀眾才能有心靈上的觸動。”
《天下第一樓》的編劇何冀平雖然已不在人藝,但對于人藝經(jīng)典的傳承依然格外關(guān)注??催^早年間前輩們演出的她說,無論是《茶館》還是《天下第一樓》,幾十年的傳承下來,其中的京味兒也不可避免地在變淡,“一次差一點兒,一次差一點兒,幾十年后就完全不同了?,F(xiàn)在我們還能看出不同,以后連能挑出毛病的人都沒有了。”
在何冀平看來,京味兒戲劇是北京人藝的一個聚焦點,“它不僅是好聽的京腔京韻,還有對北京風(fēng)貌的呈現(xiàn),老北京人的謙遜客氣,人與人之間的融洽。”作為長居香港的北京人,她更為懷念的也是這些,“在北京人藝工作時,于是之等老前輩對我的態(tài)度和關(guān)切就是老北京人的做派,深深地刻在我心里,在香港找不到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也正是因此,當姜文邀請她為電影《邪不壓正》寫劇本時,只說了句“想恢復(fù)一個當年的老北京”,就戳中了她的軟肋,讓她痛快地接受了邀約。
何冀平認為,如果地道的京味兒戲劇真的從北京人藝的舞臺上消失了,這個劇院也會有很大的缺失,“所以劇院的管理層必須重視起這種傳承,趁著還有一些老人在,必須讓年輕演員下功夫去練,系統(tǒng)地上課,語言、做派、交往都要學(xué),教會他們老的東西。”(牛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