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11日,北京人藝本月度劇本朗讀活動如約而至。本周劇目,是觀眾非常熟悉的契訶夫經典作品《海鷗》。
如何詮釋這部經典,導演羅熙有著自己的想法。“今年是我進入劇院的第十年,我希望和我的同班同學以及其他幾位青年演員,一起回歸自己的初心,不去舞臺上‘演’戲,而是自由地展示。”
作為一部經典名作,《海鷗》被搬上過世界各國的舞臺,羅熙表示,對這部作品給出自己的詮釋是自己很久以來的想法,“從學生時代開始我就喜歡這個劇本,一直在思考為什么契訶夫在劇中寫了一種生活,他的喜劇性在哪里?也許就像張愛玲說的,人生就像刺繡,有正面就有背面,那《海鷗》給我們展示的恰恰就是生活的背面。也許觀眾會一邊笑,一邊吸一口涼氣,一邊又覺得雞皮疙瘩掉了一地,這就是契訶夫的劇本所帶給我們的生活。”
作為北京人藝青年演員培訓計劃,越來越多的青年演員在劇本朗讀中展現了自己扎實的基本功和創(chuàng)造性,不少演員更是首次嘗試導演的工作,羅熙也是其中之一。他說劇本朗讀為自己提供了一個平臺,比起導演,自己更像是一個組織者,是與演員付瑤、劉智揚、吳娛、孫翌琳、朱曉鵬、王寧、金漢、楊懿、劉倍伯組成的團隊一起創(chuàng)作,“導演是演員的鏡子,我們這個劇組,大家是互相照鏡子。這些年我們都在劇院演出了很多戲,也完成了自己的一次次成長,希望在觸碰經典的過程中,我們能夠得到錘煉。也讓觀眾看到我們的真誠和努力。”
雖然是劇本朗讀,但此番觀眾將在舞臺上看到演員的一次自由釋放,沒有刻意設計的位置和復雜的舞臺調度,所有人都在舞臺上一邊朗讀一邊自然而然地動起來。
在這個過程中,觀眾感受到的不是演員的表演,更多的是一種臺上臺下共同的交流與表達。
“觀眾看我們這個作品,如果心跳放在每分鐘六十到七十下就對了,如果超過一百,那肯定是我們的演出有問題。”羅熙表示,《海鷗》是需要人在舞臺下靜靜去欣賞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