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羅森成為進駐安徽的第一個外資便利店品牌,首家門店將落戶合肥。不知這次在合肥,羅森能否復制去年的“南京現象”?
▲2017年南京羅森開業(yè)后大排長龍,多種商品售罄。
羅森一邊通過授權加盟快速擴大門店數量,一邊嘗試將選址從城市中心拓展向周邊地區(qū),并加速了在內陸地區(qū)的布局。
在安徽開店的決策,意味著業(yè)內人士指出,這可能是羅森在中國市場形成規(guī)模效應,實現盈利,打贏日系便利店“大戰(zhàn)”的關鍵一步。
無論是從1400家的門店數量還是盈利能力上來看,都還存在著不少差距,中國市場困局目前依然難解。
畢竟,同為日資便利店,早在1996年進入中國市場的羅森,與2004年進入中國、擁有2500多家門店的7-11,及擁有2200多家門店的全家相比,
加速布局
事實上,從1996年在上海開出大陸首店以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羅森都以沿海地區(qū)為中心布局門店。即便是在2010年進入內陸城市重慶,其也選擇了城市核心區(qū)域。
然而,2017年年底,羅森在距離重慶市中心約100公里的涪陵區(qū)開店,這是羅森首次選擇在非城市中心開店。
據了解,羅森計劃一年時間內在涪陵區(qū)再開9家店,并將在重慶建立一個集食品生產、銷售和運輸為一體的網絡。
開到涪陵,能讓羅森更快獲得在周邊地區(qū)發(fā)展的經驗。重慶羅森副總經理上野功曾對外表示,這些經驗包括,如何從市中心的食品工廠和物流中心進行統(tǒng)一配送商品的物流經驗、小城市門店運營經驗等,它們有助于羅森搶在競爭對手之前,從點到面控制內陸地區(qū)。
在新“陣地”安徽,羅森計劃同時通過直營和加盟兩種模式擴張,到2020年開店超過100家。
目前,中國大約有1400家羅森便利店,羅森計劃在2020年門店數量達到3000個。
上海已經成了我國便利店競爭最為激烈的市場,平均每3000人擁有一家便利店。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fā)布的“中國城市便利店指數”顯示,
在這種情況下,業(yè)內人士指出,對羅森而言,向內陸地區(qū)及城市周邊拓展不失為行之有效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羅森,另外兩家日資便利店巨頭7-11和全家也加速了向內陸地區(qū)的拓展。
據日經中文網報道,截至2017年11月底,7-11在中國大陸開設的門店數量達2520家,大部分最近開設的門店都集中在中部地區(qū):成都有77家門店,同比增長近30%;重慶門店數量達到46家,增長30%……
全家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透露,截至去年年底,全家在中國的門店總數已經超過2200家,其中,大約有一半的門店不在上海。而據其官網顯示,全家目前在內陸城市成都有74家門店,并計劃將成都的門店數量增加至85家。
2017年商務部發(fā)布的城市便利店發(fā)展指數排名顯示,深處內陸的太原、長沙、鄭州均擊敗了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排在第二位。
短板猶存
然而,業(yè)內人士也指出,在國內外便利店的擠壓下,羅森在內陸地區(qū)的布局并不會很輕松。
畢竟,光是實現盈利,對羅森來說就仍是懸而未決的問題。
羅森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透露,羅森目前仍處于虧損狀態(tài),具體虧損數額和年虧損率不便對外透露。
規(guī)模效應不足
而業(yè)內人士認為,羅森難以實現盈利,與其有關。
“羅森比較強調單店盈利,步子也就相對比較慢。”零售專家胡春才在接受《國際金融報》采訪時表示,像全家、7-11最初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不惜一切代價,即使虧損也要開店擴張,在付出虧損十幾年的代價,達到一定規(guī)模后,才實現盈利。而一旦盈利,后續(xù)盈利能力會越來越強。
胡春才認為,便利店行業(yè)以量取勝,規(guī)模效應非常突出。
因為建立配送中心、信息系統(tǒng)等的成本較高,一般只有門店數量達到一定規(guī)模后,以上成本占總成本比重越來越小,整體才會開始盈利。
在同一區(qū)域,7-11會一次開多家店,而不是一家,選址則大多在社區(qū)或寫字樓附近
除了門店數量外,零售行業(yè)專家李維華指出,羅森和7-11的開店策略差別較大。。這些都是羅森做得還不到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