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輝研究員向記者展示介紹“盤州暴魚”化石。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4月7日電 (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團隊最近在貴州省盤州市研究發(fā)現2.44億年前一種大型的肉食性基干新鰭魚類化石,命名為“盤州暴魚”,它代表了疣齒魚科迄今最古老的化石新證據。
徐光輝研究員4月7日下午在北京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表示,研究發(fā)現,“盤州暴魚”進化出與之前發(fā)現的“云南暴魚”及其他所有疣齒魚科魚類不同的生態(tài)特征,展現出更為“粗獷凌厲”的一面:其牙齒特別粗壯,看起來也非?!皟春荨?。
徐光輝研究員向記者展示介紹“盤州暴魚”化石。 孫自法攝
中國科學家新發(fā)現“盤州暴魚”及相關研究成果論文,當天在國際學術期刊 PeerJ在線發(fā)表,揭示出過去不為人知的疣齒魚科生態(tài)適應多樣性,也更新了人們對三疊紀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復蘇的認識。
徐光輝介紹說,“盤州暴魚”是暴魚屬在貴州的首次發(fā)現,其體長26厘米,具有粗大肥胖甚至有些駝背的身軀,滿頭密布較為粗大的瘤點,上、下頜口緣分別有5顆向前伸的大齙牙,口內還有碩大的研磨齒,可令獵物不寒而栗。
“盤州暴魚”與“云南暴魚”頭骨比較圖。徐光輝供圖
功能形態(tài)上分析,“盤州暴魚”比其他疣齒魚科魚類的游泳速度雖然略慢,但其游泳平衡性能更好,有利于在海底巖礁等復雜的環(huán)境下運動和捕食。在食性方面,“盤州暴魚”更傾向于捕食底棲、游泳速度較慢、帶硬殼的腹足類和雙殼類等獵物,而不是追逐捕食游泳速度較快的魚類和頭足類等?!氨P州暴魚”的發(fā)現進一步驗證了一個成熟而復雜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已經在中三疊世早期的華南海(東古特提斯洋)建立起來。
“盤州暴魚”復原圖。徐光輝供圖
“盤州暴魚”引人矚目的駝背體型在疣齒魚科中尚屬首次發(fā)現,這在亞洲的基干新鰭魚類中也是首次發(fā)現?!拔覀兊姆种到y(tǒng)學研究表明,駝背體型在三疊紀新鰭魚類中平行演化了四次:除了‘盤州暴魚’外,分別獨立出現于波爾茲魚目、偽比肯魚科和拱魚科魚類。”徐光輝說。
“盤州暴魚”正型標本。徐光輝供圖
基干新鰭魚類在三疊紀具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是研究二疊紀末生物大絕滅之后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化石證據。疣齒魚科魚類是三疊紀體型最大的一類肉食性基干新鰭魚類,體長可達65厘米,在食物網中占據較高的位置。
“駝背體型”在三疊紀新鰭魚類中的四次平行進化。徐光輝供圖
徐光輝指出,過去,疣齒魚科魚類主要發(fā)現于歐洲中、晚三疊世海洋環(huán)境,以疣齒魚屬為代表。近年來,作為疣齒魚屬的近親,暴魚屬在中國西南地區(qū)的發(fā)現,揭開了疣齒魚科魚類生態(tài)多樣性的神秘面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