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玥毫不否認自己是個認真上進的人。她本科學審計,后來跨專業(yè)讀研,在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攻讀傳媒碩士,她每天要處理繁重的學業(yè),同時為接下來讀博作準備。
而她的微博簡介里赫然寫著,“糊弄學大師”。
她算得上是豆瓣“糊弄學”小組的元老,剛加入時小組成員還不到1萬人。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組內成員瘋狂擴張,似乎人人都可以找到對號入座的理由。
如今,有16萬多人在豆瓣小組分享著自己的糊弄心得,他們調侃自己是“弄弄子”,周圍人有意無意的“糊弄”舉動被他們捕捉示眾,或者作為鉆研的范本。他們共享著同一種處世哲學,“人生苦短,糊弄一下也沒什么不可以”。
你以為的相談甚歡,可能是相互糊弄
“糊弄學”小組所界定的糊弄領域,包括但不限于形式主義的工作、難以推辭的邀約和不得不回復的朋友信息。
陳曉玥在小組里學到不少糊弄技巧,跟別人聊天不知怎么回復時,就套用萬能句式“感嘆詞+評價事情+感受”,比如 “我的天,這叫什么事啊,無語了”,這幾乎可以應對朋友的各類吐槽,再加上“哈哈哈”或“真的”則會顯得更加真誠。她把這些句子添加到輸入法的快捷鍵中,輕輕一點,一秒解決社交尷尬。
10月底,微信公眾號“RUC新聞坊”根據(jù)小組的“最近討論”分區(qū)的相關詞條抓取高頻詞。結果顯示,人際交往、工作學習,是糊弄行為的重災區(qū)。“朋友”“老師”“男朋友”“同事”和“我媽”幾個“被糊弄主體”頻頻出現(xiàn)。
小組中密集地談論著如何應對催婚、要求考公務員的父母;不熟的朋友丟來砍價鏈接怎么辦。還有人曬出電商客服敷衍的回復——顧客還沒說出是哪款商品,客服已回復“沒有了”。
寫稿焦慮的關婧,遇上法學專業(yè)的朋友分享的 “圈內”笑話,常常感到困惑,但為了照顧對方情緒,她不得不用上各類表情包和語氣詞,顯得關切。兩人的聊天記錄里,“哈哈哈哈”有2000多條。
關婧覺得,在過度社交、人情難卻、工作繁重的快節(jié)奏生活狀態(tài)下,這樣糊弄并非不真誠,而是為社交設置“快捷鍵”。
“我們不可能時刻緊繃著認真交談,適當?shù)暮?,是不冷場、暫時擱置爭議的解決辦法,也是維系感情的一種方式?!?陳曉玥說。
為什么人際交往中的糊弄越來越多了?關婧想過這個問題,社交媒體的即時性、隨時隨地飛來的消息給交流帶來了壓迫感?!澳阋詾榈南嗾勆鯕g,其實可能是相互糊弄?!标P婧困惑,長此以往,會不會在聊天中分不清真情與敷衍。
“糊弄學”的“二八法則”
“糊弄學”出圈后,有人認為“糊弄”是一種逃避、消極、不嚴肅的生活態(tài)度。糊弄學組長“摸魚的阿湯”說,每個出圈的小組必然會遭受一些外界的負面解讀,他沒有太大壓力?!袄斫饽贻p人的一些糊弄行為,并不等同于認可對它的濫用,‘凡事皆可糊弄’的極端傾向并不足取?!?/p>
在他看來,“糊弄學”也遵循一套“二八法則”,20%精力用于“糊弄”不重要的事,將80%的精力用于重要的事。他還支持另一個“二八規(guī)則”,“生活中80%的事都不重要,只有20%的事是極其重要的?!?/p>
組長認為自己并非一個糊弄的人,甚至從前是“做任何事情都非常認真的人”。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也不得不面對一些“屎上雕花”的工作。這個詞最早被配音演員形容自己的部分工作內容。由于某些國產劇演員臺詞功底實在太差,就算只對口型,配音演員都感到十分困難,“給我一塊玉石、木料、甚至黃泥,我都能精雕細琢,但你給我一坨屎,怎么弄?”
“摸魚的阿湯”把糊弄“屎上雕花的工作”寫進小組簡介里。相似的概念在2018年出版的《Bullshit Jobs》一書中就已提出,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人類學教授大衛(wèi)·格雷伯根據(jù)超過250份網友的自述寫了這本書,批判那些“狗屎工作”的存在。
“凱恩斯早在1930年就預測,等到20世紀末技術將足夠發(fā)達,英美等國將實現(xiàn)一周15小時工作制。從技術角度說,我們的確能做到這一點,但這卻沒能實現(xiàn)。相反,技術被引導的方向是讓我們每個人都工作得更多。”大衛(wèi)·格雷伯認為,許多沒用的工作被創(chuàng)造出來,而員工明知無意義,還要假裝并非如此,他們相信,自我價值體現(xiàn)在勞動中,而這制造了“橫貫我們集體靈魂的真正的傷痕”。
大連某高校研究生吳西曾在一家互聯(lián)網“大廠”實習,被高強度工作壓得喘不過氣。她說,要是能空出一些“摸魚”的時間,勞逸結合或許能提高工作效率。
踐行著“二八法則”的“弄弄子”,心里都有自己的天平?!懊~的阿湯”說,“事情的重要程度因人而異,而糊弄的前提是知道對自己來說什么才是重要的。”
給自己找個退路
陳曉玥的微博置頂是3句叩問:“吾日三省吾身,能明天再做嗎?能讓別人做嗎?能不做嗎?”
如果繼續(xù)了解她,就會發(fā)現(xiàn)藏在“糊弄宣言”之外的積極實踐:去年,她跨專業(yè)出國讀研,正在努力培養(yǎng)早睡早起的習慣,認真準備自己的畢業(yè)論文?!澳切┰捴皇墙o自己找個退路。”陳曉玥說。
還有許多嘴上說著糊弄的年輕人,在認真做事。“弄弄子”吳西說自己有些完美主義,比如論文開題報告本可以直接交一稿,但她會改到截止時間的最后一秒,總想再做得好一點。
然而,這種好似乎沒有盡頭?!耙郧埃瑢懻撐氖且黄{海,現(xiàn)在有的學術領域研究飽和,難找創(chuàng)新點;高校教師招聘對學歷要求越來越高,之后還要瘋狂地發(fā)文章評職級;兩份‘大廠’的實習經歷對應屆生也算不上突出的優(yōu)勢……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上升通道越來越窄了?!眳俏髦缓谜f服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
一些“不如糊弄一下”的調侃,背后是不敢直面失敗的心理。吳西認為,“糊弄”與“不想努力了的喪”一脈相承,這些“話術”是不自信的映射。開始做一件事前,吳西會先聲稱自己只是隨便糊弄一下,“這樣即便結果不理想,自己不會承受太大的壓力,也不會讓別人太過失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