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4月26日電 題:檢測機構超能力承攬業(yè)務隱患多
作者 譚浩俊 財經評論人
據“合肥發(fā)布”官微消息,4月22日,合肥和合醫(yī)學檢驗實驗室、合肥諾為爾醫(yī)學檢驗實驗室,在蜀山區(qū)區(qū)域核酸檢測中,超能力承攬檢測業(yè)務、嚴重超過承諾時間出具檢測報告,影響合肥市對疫情形勢及時研判,更為嚴重的是,此前已多次發(fā)生類似情況,有的還幾次出具“假陽性”報告,嚴重干擾了合肥疫情防控大局。經研究,決定對上述兩家實驗室給予警告,立即暫停兩家實驗室在合肥市范圍內的合作業(yè)務,全市各縣(市)區(qū)、開發(fā)區(qū)和市直各單位要立即按此要求嚴格執(zhí)行。
檢測機構作為疫情防控的重要職能主體之一,面對疫情防控壓力加大,核酸檢測任務十分艱巨,如何才能最大力度、最具效率地完成檢驗檢測任務,是一個重要課題,也是非常嚴峻的考驗。特別是2022年以來,幾乎所有檢測機構都處于滿負荷工作狀態(tài),有的出現了超負荷工作現象。而一些檢測機構為了承攬業(yè)務,甚至做出超能力承攬、超能力檢測的舉動。
過度超能力承攬業(yè)務,也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檢測質量不高、檢測效果不佳、檢測時間拉長,甚至出現出具虛假檢測報告等方面的問題。檢測時間拉長帶來的后果是,一旦有病毒感染者,就無法在最短時間內發(fā)現,使傳播的風險擴大,傳播鏈拉長,傳播源增多,從而影響疫情的及時控制。只有檢測報告出具的時間越短,防控的效果才會越好。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檢測機構過度承攬檢測業(yè)務,導致檢測報告難以在規(guī)定時間內提供,就會給疫情防控增加更大難度、帶來更大風險。
檢測時間拉長,病毒感染者難以被及時發(fā)現,將導致傳播范圍擴大、風險加大。而出具虛假檢測報告,更是十分嚴重的問題。根據“合肥發(fā)布”通報的情況,兩家檢測機構,不僅檢測時間嚴重超出承諾時間,有的還幾次出具“假陽性”報告。這不禁讓人懷疑,既然這兩家機構幾次出具了“假陽性”報告,是否可能存在“假陰性”報告呢?因為,“假陽性”報告容易被發(fā)現,“假陰性”報告則難以被發(fā)現。特別在沒有什么疫情的地區(qū),“假陰性”報告就會被認為是正規(guī)報告、正常報告。
筆者認為,對這兩家檢測機構,決不能僅以警告和暫停業(yè)務作為處理結果,而應當在疫情防控壓力減小、檢測任務不是很重時,組織檢測力量,對這兩家檢測機構的檢測報告進行抽查,看一看到底有沒有虛假檢測報告,有多少虛假檢測報告。
如果檢測機構出具的是虛假檢測報告,就不可避免會存在風險隱患,有可能造成較大面積的疫情傳播。特別在檢測任務十分巨大、檢測機構過度承攬檢測業(yè)務的情況下,更容易發(fā)生出具虛假檢測報告的問題。任何一份虛假的檢測報告,都有可能使疫情防控出現嚴重問題,給防控工作增加很大的難度。
對此,其他地方一定要引以為戒,加大對檢測機構的抽檢力度。只有加強對檢測機構的監(jiān)管,加大對檢測機構出具報告的抽檢力度,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檢測的質量與效率,才能有效避免可能出現的虛假檢測報告,避免疫情風險隱患,真正把疫情防控工作做到位、把各項措施落實到位、把各種責任分解到位。(中新經緯APP)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選編,因選編產生的作品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選編內容涉及的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責任編輯:張芷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