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月20日電 題:利率仍存在相對較大下降空間
作者 劉元春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2021年的統(tǒng)計數據已經公布,經濟增長速度前高后低,主要是由于基數原因,同時也反映了經濟增長各方面的一些壓力。
對于當前經濟來講,一方面要深刻把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提出的“三重壓力”的判斷,另一方面要重視目前 “三重壓力”的形成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并與2009年、2015年所面臨的一些下行壓力有本質差別。第一,需求收縮,需求不足不僅僅是過去外需的不足,恰恰相反,外需是一個很重要的支撐,體現出的是消費的疲弱和投資的不足。第二,供給沖擊,這是以往在歷次經濟下行期沒有出現過的沖擊,這和疫情密切相關。因此,它不僅僅是經濟內生循環(huán)的產物,同時也是整個疫情沖擊下外生所導致的。第三,預期轉弱,這里不僅僅有疫情所帶來的天然悲觀情緒,同時也有其他一些問題。
基于這些情況,我認為應對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對于政策選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做了七個方面的政策部署,接下來如何全面落實是核心重點。2022年的經濟形勢很復雜,我們面臨的下行壓力與傳統(tǒng)的下行壓力是不一樣的,如果用“依葫蘆畫瓢”的舊思維方式來處理新問題,可能會帶來很多挑戰(zhàn)。
第二,貨幣政策定位方面,需要認真研究高債務條件下流動性管理的新規(guī)律、新問題和新挑戰(zhàn)。對于2022年來講,怎樣預測宏觀情況,怎樣對貨幣供應量、利率水平進行前瞻性調整,而不是滯后性調整,這里面需要很多科學研判。利率方面,認真研判的話我認為依然存在著相對較大的下降空間。
第三,財政總量方面沒有問題,按照我們的測算,2022年政府收入總量依然在44萬億左右,這一規(guī)模實際上是很龐大的,但是財政的結構、節(jié)奏都應該高度關注。
第四,房地產政策方面,“三穩(wěn)”在短期很重要,另外政策手段要發(fā)力,要在很大程度上對沖短期市場波動帶來的沖擊。要抓住契機穩(wěn)定推動長效機制的建設,同時,政府端要在穩(wěn)定短期上更有所作為。我認為穩(wěn)定房地產投資、房地產銷售,要和新型城鎮(zhèn)化和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結合起來,要在廉租房、公租房等政府端公共住房供應上下大力氣。
(本文據劉元春在CMF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2022年1月)的發(fā)言整理,未經本人審閱。)(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責任編輯:宋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