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2月3日電 題:連續(xù)調整下港股迎布局機會?
作者 劉宏達 萬家基金投資研究部基金經理
歷經近9個月調整,港股是否迎來入場好時機?如何看待港股當前投資機會以及美國Taper(縮減購債規(guī)模)對港股影響?
港股配置時點到來
港股具有明顯的周期,一般是3-4年一個周期,牛熊震蕩穿插,但基本上牛市之后都會有熊市。根據歷史經驗,熊市大概持續(xù)的時間都小于一年(8-10個月)。目前,港股已經歷了從2021年2月開始到現在近9個月的熊市,且在最大回撤上達到了歷史值25%左右。從熊市下跌的時間和空間的維度來看,對于情緒的消化是比較充分的。
另外,從用來衡量A股、H股投資性價比的指標AH溢價率來看,當前AH溢價率達到了歷史的極高值,投資者對于港股市場的情緒極其悲觀。根據歷史經驗,當AH溢價率處于歷史高位,市場情緒很悲觀時,此后往往是港股明顯跑贏A股;當AH溢價率處于歷史低位,市場情緒很樂觀時,投資者往往采取正向投資,導致此后A股表現明顯優(yōu)于H股,投資港股反而不賺錢。2021年第二、三季度互聯網公司股價大多提升了2-5倍,同時港股流入明顯增多,市場情緒十分樂觀,但當時恰恰并非配置時機。
目前熊市宣泄進入尾聲,很多公司的估值達到了歷史極低值,因此是一個較佳的港股配置時點。
很多人也會關注美國Taper和加息對港股的影響。在我看來,美國高通脹可能會比此前預期持續(xù)得更久,必要時將加快Taper節(jié)奏。根據加息點陣圖判斷,預計美國2022年將加息1-2次。歷史經驗表明,美聯儲Taper對于A股和港股沒有明顯影響,加息政策同樣沒有明顯影響,港股的走勢和國內宏觀經濟基本面的相關性更大。
現階段全球與中國的情況和2016-2017年的經濟形勢比較類似,未來港股的演繹路徑或與2016-2017年歷史相近。隨著國內2022年第一季度更多經濟刺激政策落地,并且在經歷了一輪熊市之后,整個港股市場將開始回歸到比較正常的狀態(tài),大概率發(fā)生震蕩向上的行情。
當整體宏觀經濟出現較大幅度的改善時會觸發(fā)港股牛市。目前熊市已經結束,且從性價比的角度來看,部分優(yōu)質的港股公司已進入價值配置區(qū)間,很多上市較久的公司估值在歷史低位,其中可以選出不少優(yōu)質標的。
個人認為,港股消費、科技、醫(yī)藥和高端制造四大賽道值得看好。
消費在歷史上經常出牛股,同時,隨著中國企業(yè)競爭力的全面提升,近幾年很多中國消費品公司持續(xù)搶占國際品牌份額,不斷提升市場占有率,相關公司在資本市場上持續(xù)跑贏大盤。此外,新興年輕人群會帶來新的消費需求,比如,外賣、潮玩、美妝、新式茶飲等,這些領域均可以在港股市場上找到對應投資標的。
科技互聯網板塊在2021年調整比較多,很多公司估值處于歷史低谷,但是,互聯網板塊歷史回報優(yōu)異,并建立起了深而寬的護城河,核心競爭力并未受政策影響,在未來互聯網領域中新賽道的崛起會帶來新的投資機會。
醫(yī)藥行業(yè)中,創(chuàng)新藥是非常好的投資賽道,我們不斷在創(chuàng)新藥領域進行研發(fā)和應用,這次疫情也將創(chuàng)新藥領域帶入了一個基因醫(yī)療的階段。未來這個賽道進入快速階段,將充滿投資機會。
高端制造業(yè),在疫情之下,中國顯示出強大而全面的制造業(yè)產業(yè)鏈,未來無論在傳統(tǒng)還是新能源等新興領域,中國制造都將證明其全球競爭力。
港股掘金與A股存在差異
實際上,A股和港股的投資邏輯具有一定差異。A股始終處于一個“不便宜”的狀態(tài),且A股市場對政策反應十分明顯,價格估值和貝塔驅動效應明顯,而港股增值是靠基本面驅動而不是靠估值。
此外,港股市場的機構投資者偏多,且以外資為主,外資主要投資龍頭公司,使得港股市場出現龍頭公司溢價,小公司折價的情況。這種市場格局往往會帶來很好的投資機會。因為中國投資者比海外投資者更了解中國市場,可以在更早期發(fā)現行業(yè)里的小公司,這些小公司因為流動性和關注度的原因存在估值折價,如果能夠提前埋伏,就能在公司發(fā)展壯大,且盈利和估值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中享受“戴維斯雙擊”,獲得驚人的投資回報。
就投資理念來說,港股市場換手率相對較低,流動性遠低于A股市場,這意味著博弈類和題材類的股票難以在港股市場獲得很好的盈利。因此,在投資港股時,會盡量以中長期的視角參與投資,而非階段性的零和博弈機會,希望尋找超預期的基本面趨勢向上的優(yōu)質成長股,不斷迭代成長,伴隨公司一起成長變大。投資框架上,會淡化復雜的宏觀經濟判斷,把握簡單的行業(yè)周期規(guī)律,自下而上精選確定的優(yōu)質成長機會,挖掘牛股。
在我看來,好公司就是有未來,有優(yōu)勢,管理層誠實且有抱負,愿意分享利益的公司。有未來是指公司所處的領域空間廣闊,這決定了公司未來的收入體量,是公司變大的客觀條件。有優(yōu)勢是指公司的生意屬性,公司具有賺取超額回報的能力。另外,管理層要誠實,愿意分享利益尤其重要。
尋找好公司時,首先要先判斷社會發(fā)展演變趨勢,有幾個方向是比較確定的,人們追求更好的生活,科技不斷進步,商業(yè)世界更高效,先找到滿足這些需求的領域,然后再到其中挑選很賺錢并且不斷提升份額的公司。
至于風險控制,我認為可分為三層。首先會對市場的宏觀系統(tǒng)風險有自己的把握。如果現在具有系統(tǒng)風險,會通過降低倉位的方式加以應對。
其次,在個股層面,會先從公司的質量把關,選擇基本上符合“三有”標準,即有優(yōu)勢、有未來、有優(yōu)秀的管理層,包括成熟的管理的公司,這可以排除很多個股風險。
最后,在投資時機方面,會更傾向于在港股市場中進行基本面右側投資,增加確定性,只有在估值+基本面匹配,風險回報比較好的時機才會參與,盡可能控制風險和回撤。(中新經緯APP)
專家簡介
劉宏達,上海交通大學會計學碩士,2020年12月進入萬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現任投資研究部基金經理。歷任Winnington Capital對沖基金部門投資分析師、投資經理,浙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權益投資部基金經理。其擁有12年全球資本市場研究及投資經驗,其中5年投資管理經驗,超過10年港股投研經驗。在投資思維上更偏向海外資金的打法,對香港市場有著深刻理解。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