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有媒體發(fā)表的民生調查報道說,今年各類水果價格飆升,記者調查的一個水果批發(fā)市場“80%的水果都漲價了”,人們紛紛反映吃不起了。與去年相比,蘋果“價格貴了一大半”,“一箱梨相比去年貴了三分之一”,“香蕉每斤要比去年貴3塊錢”,“西瓜目前進價是1.8—2.3元,相比往年同期的價格稍高”,而“批發(fā)市場里的價格變化也反映到了各大商超里的價簽上”。一個長沙的消費者說:“櫻桃本來就炒貴了,現在是貴上加貴,上次買的竟然要178元一斤,結賬時差點退掉。”
水果與糧食和蔬菜不同,前者并非必需品,而后者是人們須臾不能離開的消費品。因此,在溫飽之后,水果消費量及其品種,是衡量人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在保持人體所需養(yǎng)分平衡以及肌體健康方面,水果的攝取是不可或缺的。人們說水果貴得吃不起了,這既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的結果,也是人們的支付能力還不夠高的標志,表現了人們日益增長的水果消費欲望和水果價格走高過高之間的不協(xié)調。
水果的季節(jié)性比較強,一般而言,供應量應該是決定水果價格的主要因素。但是,在外部因素的影響下,水果的價格也并非只是市場之手撥弄的結果。在蘋果和紅棗進入期貨市場后,價格持續(xù)上漲。昨天,蘋果期貨主力合約價格一度飆升到最近7個月以來的高位:8888元/噸,最終收漲3.58%,價格為8862元/噸。紅棗期貨主力合約則漲逾5%,是今年4月30日上市交易以來首次觸及漲停板,最終以漲停收盤。從蘋果產區(qū)和紅棗產區(qū)的情況看,至今并無大的影響產量的天氣出現,因此,此番期貨炒作除了與這些品種的水果的產量相關以外,在相當程度上也與整個食品價格以及生活消費品價格的走勢相關。
國家統(tǒng)計局于5月9日發(fā)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豬肉價格上漲14.4%,漲幅比上月擴大9.3個百分點,影響CPI上漲約0.31個百分點;除豬肉外,鮮菜價格水平保持在高位,同比上漲17.4%,影響CPI上漲約0.43個百分點,影響因子甚至還大于豬肉;鮮果價格上漲11.9%,影響CPI上漲約0.22個百分點??傮w看,4月CPI同比上漲2.5%,其中食品價格上漲6.1%,影響CPI上漲約1.19個百分點。這些價格當中,當然也包括物流以及儲藏成本部分。
由此可見,實際上,市場上鮮菜價格上漲的幅度遠超水果,但是,吃不起菜的聲音顯然要比吃不起水果的聲音小多了。這是因為,鮮菜畢竟是必需品,貴賤都得咽。而水果就并非如此,水果貴了,可以不吃,是謂吃不起。鮮菜和水果有類似的地方,成就其價格和制約其價格的力量就在其自身。生產成本上升,價格自然上升;價格上升導致產品滯銷,生產者就改種其他產品,或者干脆什么都不種。
多食水果有益健康,這個說法已為人們所認可。當然,這并不等于說,不吃水果,身體就一定有問題。因為也并沒有吃哪種水果可以預防、避免疾病或改善什么機能的對應關系存在。如果真有這樣的對應性實驗,那么水果無異變成了藥,水果價高于藥價才顯合理。對于吃不起水果的人而言,瓜菜代也是一個可選項。在中國,人們也常常念叨“白菜豆腐保平安”。在北京(恐怕還有其他地方)也有老話講:“蘿卜就釅茶氣得郎中滿地爬”。這些當然都是溫飽階段的“平安經”。而在溫飽之上,水果的作用肯定不亞于蘿卜,也肯定不亞于蘿卜就釅茶,西諺不是有“一天一蘋果,大夫遠離我”之說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