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財經訊,8月19日,由中國發(fā)展研究基金會舉辦的亞洲金融危機25周年的回顧與啟示國際研討會舉辦。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參會并發(fā)表演講,朱民表示,在研究亞洲金融危機的歷史經驗中發(fā)現,“經濟金融危機其實是六種不同根源的危機”,認識到危機的明確分類很重要。
以下內容整理自發(fā)言速記,未經本人確認:
1、“經濟危機”
(資料圖)
就是實體經濟危機,這個是由供給側造成的,主要是由通貨膨脹的急劇上升和大宗商品的價格上升等等引起的。其實亞洲金融危機在1996年是個宏觀危機,它有結構性弱點。只是后來金融全盤崩潰演變成金融危機,所以是實體經濟危機,70年代的1973年、1979年都是經濟危機。
2、“金融危機”
高外債、資金、結構、期現錯配,當流動性發(fā)生逆轉的時候資金鏈斷裂,就形成金融危機。這是一種普遍現象,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都是這樣。1996年,當經濟增長速度降到零,外貿增長速度降到零的時候,亞洲沒有外匯收入,資金鏈斷裂,加上美元和日元的變化,日元是結構性的從升值走像貶值,美元是升值,外部資金大規(guī)模的變化,這是金融危機。
3、“政策危機”
政策危機,是我在亞洲金融危機學到的第三個危機。這個很有意思,其實政策會導致危機。
第一個是危機前的宏觀政策失誤,還有一種是危機開始的時候應對政策的失誤。比如說泰國,我認為泰國保匯率這個政策是錯的,因為離岸市場是敞開的,根本保不住。然后又換了央行行長中間環(huán)政策,導致當時7月2號全盤崩盤,380億的美元的外匯儲備全部消耗。所以政策錯誤也會導致危機。
4、“外部的攻擊性導致的金融危機”
第四個很重要的,也是我在亞洲金融危機才第一次學到的,“外部的攻擊性導致的金融危機”。泰國就是被外部的惡意攻擊被沖垮的,而香港被保住了,非常非常的不容易。
我就講一個數字,當時8月28日“決戰(zhàn)”那一天,我們都在場。前一天香港股市的交易量是36億港幣,28日是798億港幣,一天的交易量翻了20倍。
由此可以看到國際資本的沖擊的能量有多大,這是以前沒看到的,而且是在股票市場和貨幣市場兩個市場,地域上是香港和紐約,這是多維度的有計劃的攻擊,是現代金融市場的一個新的東西,攻擊型導致金融危機,這是我在亞洲金融危機學到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5、“外部的資金變動引起的危機”
這種危機也很常見,大部分是因為美聯(lián)儲的利率變化引起外部沖擊。比如拉美八十年代危機是典型的美聯(lián)儲資金變化引起的,2013年的美聯(lián)儲的暫緩引起的全球的波動,這又是一個很直接的變化。
其實現在來看,因為一體化的外部聯(lián)動,外部資金特別是美聯(lián)儲的利率政策,對全球資金流動可能形成的風險是巨大的。我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時候做了很多研究,研究外部的關聯(lián)性、聯(lián)動性、溢出效應,以及發(fā)現很多國家成為無辜受害者,就是因為這個外部的沖擊。
6、“全球危機”
我在亞洲金融危機中看到,所有的(經濟)危機一旦發(fā)生,就是全球(經濟)危機。
當它從泰國起來的時候,其實亞洲并沒有意識到,最早還稱之為南亞危機,沒有想到會亞洲危機。沒有想到迅速從東亞走到北亞,走到韓國、馬來西亞、印尼、北亞、日本,更沒有想到的是亞洲金融危機,香港保衛(wèi)戰(zhàn)打贏的第三天,俄羅斯債務危機,俄羅斯債務危機的一個禮拜后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危機,迅速的變成全球的危機,美國的貨幣政策立刻變化。
2008年就更簡單了,它是一個房貸危機引起的全球危機,所以任何危機只要發(fā)生就是全球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