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天,很多人的朋友圈被一個《凌晨3點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的視頻刷爆。5分鐘的視頻,又販賣了一把焦慮,評論、轉(zhuǎn)發(fā)、吐槽的人很多,感同身受的更是不計其數(shù)。
和其他“爆款文”類似,《凌晨3點不回家》抓住了社會的痛點——現(xiàn)實焦慮感。在一線城市,很多人在焦慮中奮斗,這似乎是個永恒的難題,于是販賣焦慮成為了自媒體最常見的手段之一。北上廣與加班的悲情故事,抖落了一遍又一遍,卻依然能戳疼很多人的內(nèi)心。到底是我們太脆弱還是生活太殘酷?
這種顧影自憐的套路和綜藝節(jié)目的賣慘,苦情戲并無二致。作為看客的我們很容易批評電視節(jié)目的苦情套路,不憑實力比賽,卻靠故事博人眼淚。不過當(dāng)我們深處現(xiàn)實無奈困境中的時候,卻更多的是自認為拼勁全力,卻很難實現(xiàn)夢想、收獲成功,自己感動自己罷了。
最近讀了一篇文章《抖音對不起誰?》,其中談到了情懷問題。抖音抨擊微信的文章,用一種情懷滿滿的方式,挑動大眾的情緒。作者認為,不去研究問題,過度談?wù)撉閼眩抢厦×?。一件事情發(fā)生,不去研究問題本身,而是借勢站隊,談情懷,炒熱度,吸眼球。
和談情懷一樣,販賣焦慮也是挑動的人們的情緒。“凌晨3點不回家”的說法,不是一個確切的事實,更像是一種心理象征,是對長期高負荷勞動的夸張說法。對相當(dāng)一部分年輕的工作者而言,與其說“凌晨三點不回家”是一種心酸,不如說是一種自我感動和自我暗示。
作為在一線城市打拼的人,誰都有深夜加班的情況,關(guān)鍵是看自己的心態(tài)。講一個身邊朋友的例子,因為做的是電視傳媒工作,黑白顛倒,甚至是白天黑夜的連續(xù)工作都是常態(tài)。在剛參加工作時甚至7天都沒有出過剪輯室一次,可她卻說“為了生活,為了理想,沒什么好抱怨,好委屈……”
生而不易,成年人有能力搞清楚掙扎的背后是理想、欲望還是無奈?如果是為了理想,那是你自己的執(zhí)著,自我實現(xiàn)的道路;如果是為了欲望,那是你自己的選擇,訴說心酸矯情且虛偽;如果是無奈,誰又能替你負重前行,必須要踏踏實實走路。
人難免天生有自憐的情緒,唯有時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價值在哪里。即使要在泥濘的沼澤里跋涉,克制的情緒而非自我煽情。成年人的世界確實沒有“容易”二字,誰又能夠隨隨便便就成功。販賣焦慮的套路千篇一律,不要讓焦慮的情緒左右自己,在焦躁中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