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海派繪畫 是時候拓寬豐滿認知了
海派繪畫正成為最近長三角藝術展覽的熱門主題。上海海派藝術館新近開館,開館大展“海上風起——上海市美術家協(xié)會藏品展”首次大規(guī)模集中展示上海市美術家協(xié)會的近現(xiàn)代海派書畫珍藏;歷時一年籌備的“海派繪畫年度研究展”第一回(1843-1927)亮相劉海粟美術館,從各地借展海派早期近70幅佳作;“海派三人行:任伯年、蒲華、吳昌碩書畫精品展”正于浙江省博物館舉辦。
提起“海派繪畫”,很多人想到的或許僅僅是“雅俗共賞”“海納百川”之類有些模糊的概括性字眼,這些字眼卻遠不能詮釋海派繪畫的全貌。“看待海派,或許需要跳出藝術史,將其放到更廣闊的經(jīng)濟史、文化史、社會史發(fā)展過程中來。”日前上海舉辦的一個海派藝術研討會上,有專家認為,借著近期多個集中展示、系統(tǒng)梳理海派繪畫的大展,人們對于海派繪畫的認知是時候拓寬、豐滿了。
海派繪畫是如何走通市場的,需要一分為二看待
一位學者指出,官方、學術和市場,可謂藝術研究的三個維度,而理解海派繪畫,市場這個維度尤其重要。這是因為,海派繪畫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與上海高度發(fā)達的商品經(jīng)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鴉片戰(zhàn)爭后開埠的上海,一躍成為新興的商業(yè)化大都市,城市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一批來自民間的新興消費群體。“海派”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滿足這種商業(yè)環(huán)境下的大眾審美。
19世紀中葉以來,上海吸引了全國各地的畫家前來。他們大多寓居于豫園一帶,靠賣畫為生,不得不將作品變成商品。比如,當時的上海畫家往往注重題材的討喜。傳統(tǒng)文化習俗中的“福”“祿”“壽”“禧”等主題常常使得他們的畫作熱銷。迎合吉利喜慶的大量風俗人物畫也開始出現(xiàn)。其中,群仙就是很多畫家鐘愛的題材。尤以錢慧安筆下的仙女最合時尚標準,眼細眉長,桃腮杏臉,且自有一番福氣上涌。據(jù)說,錢慧安能在一片月季花瓣那么大的臉形里,控制并排的兩條細線,描繪俊秀的雙層眼皮,在眼梢上輕輕掛上幾筆,還能勾出睫毛來。由于畫藝精湛,符合大眾口味,錢慧安的畫在光緒年間非常流行。一時間,天津楊柳青還采用他的畫稿印過大批年畫。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走市場的海派繪畫需要一分為二看待。深沉,同樣是海派繪畫不容忽視的底色。比如,面對當時的國難民生,自立謀生的海派畫家們也曾通過繪畫來表達內(nèi)心的態(tài)度。對此,藝術史論家徐建融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海派中影響最大的兩位畫家——任伯年和吳昌碩,無不一邊按照民間習用的諧音取意等通俗手法,創(chuàng)作著一幅又一幅《玉堂福貴》《無量壽佛》,在強化艷麗色彩和寫實造型的審美意蘊中挖掘世俗化的活力,另一邊又遵循著個性自由和人文關懷的精神情感傾向,在《蘇武牧羊》《關河一望蕭索》《饑看天圖》《拒霜魄力》以及與之相應的文人畫寫意傳統(tǒng)中抒發(fā)性靈。”此外,致力于慈善事業(yè)也可謂海派畫家的一個傳統(tǒng)。1909年在上海豫園成立的豫園書畫善會,就是中國繪畫史上第一個以舉行慈善活動、義賣捐贈為己任的書畫組織。這個畫會最初每年舉辦一次書畫展覽會籌集善款,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樣的活動每年多達三四次。鼎盛時期,畫會多達兩百余人,幾乎網(wǎng)羅了當時上海的主要書畫家。
說起海派繪畫,繞不開它所處的開放、流動的生態(tài)
“海派是種氣息,我很贊成這種說法。實際上這種氣息貫穿著海派當時所處的一種生態(tài),海納百川、中西交錯,上海城市逐漸生長的這么一種生態(tài)。”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史論系教授李超告訴記者。他因此認為,研究海派,不僅僅要看前后,也要看內(nèi)外。上海美術家協(xié)會顧問朱國榮也指出,海派其實是在中西文化碰撞與融合中產(chǎn)生的一種藝術思潮,它反映了上海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這一時期中逐漸形成的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城市精神。海派畫家的創(chuàng)新精神是在上海這座開放性城市里養(yǎng)成的一種秉性。
被尊稱為“海派開宗之祖”的任伯年身上,就留有中西文化交融的影子。比如,任伯年在畫鐘馗等人物的面部時,對所繪對象的肌肉起伏都以明暗烘染,顯示出高超的寫實造型能力,但整體看起來線條仍流淌出中國的東方韻味。又如,繪畫、書法以外,任伯年亦擅雕塑人物小像。幾年前的一次拍賣會上,任伯年存世的雕塑孤品亮相,令很多人大吃一驚——這是任伯年為紀念其父親所塑的一尊紫砂肖像。任伯年與西方藝術的關系一直是讓學界著迷的難題,一方面其作品中中西交融的痕跡很難抹去,另一方面卻又有記載否定任伯年學過素描,認為他沒有受到西畫的影響。
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交叉、跨界,是朱國榮提到的海派繪畫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亦頗能說明當時的藝術氛圍。人們熟悉的京劇大師梅蘭芳,就是海上畫派朋友圈中的一員。他曾師從陳師曾、陳半丁、齊白石等諸位書畫大家,受過正規(guī)的訓練,其中最為擅長花鳥畫??箲?zhàn)期間,梅蘭芳還曾一度蓄須明志,賣畫為生。
“海派是文化大熔爐,讓很多人在這里找到了發(fā)展空間。”劉海粟美術館副館長靳文藝說。在這之中,張大千是一個典型。1919年,從日本留學歸國的張大千來到上海,拜入海派書畫家曾熙、李瑞清門下。而后在上海寧波同鄉(xiāng)會館,他舉辦了首次個人畫展,百幅丹青全部售完,一鳴驚人。正因在海上畫壇聲名鵲起,張大千職業(yè)畫家的人生形態(tài)從此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