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霍普寫作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這位激情洋溢的小提琴家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生出的想法都會在他手中成真。他寫視頻日記,收集集中營時期的佚名者音樂,策劃“不插電的莫扎特”活動,《紐約時報》這樣說他:“你永遠不知道他下一步要做什么”。
丹尼爾•霍普帶著價值昂貴的格利亞奴小提琴,穿梭于世界各地頂級的音樂殿堂
他帶著他那把價值昂貴、產(chǎn)于1769年的格利亞奴小提琴,穿梭于世界各地頂級的音樂殿堂,以一個內(nèi)行人的“門清”,寫作了《我該幾時鼓掌》,也是他從音樂人化身為作家的第二部文字作品。
因為專業(yè),顯然可以把這本書看作是技術(shù)流。底層正廳七排到十二排之間永遠是最好的位子,音效剛剛好??墒窃诨羝湛磥?,竅門并不止于此。要直接面向獨奏家,應(yīng)該選取正廳偏左位子;而要想看清楚演奏家的指法,那么最佳位置是二樓包廂,并且還要以靠左前排為好。
然而霍普的本意遠超過寫一部觀看古典音樂的禮儀指南,他以小說家的筆法接入一件生活小事,整本書不過是說服年輕的鄰居夫婦去音樂廳看一場演出。而借著這一因緣,霍普趁機普及了他心目中的音樂史——其中趣味勝過知識。寫舞臺,勃拉姆斯、施特勞斯總是把臺上占得滿滿的,而海頓和莫扎特只需要一小塊兒地方。寫李斯特演奏時的昂揚姿勢,則說他如果生在現(xiàn)代,必定是一位流行巨星。
在霍普的筆下,豐富的音樂世界之外,還有一個更為激越的音樂家的世界,既充滿榮光,也不乏滑稽。指揮大師富特文格勒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有人曾在演奏中發(fā)現(xiàn),整支樂隊在練習(xí)演奏時,忽然變得更加溫情和強烈,原來這位大師正走進排練廳。然而也有樂隊與指揮不合的,樂手們竊竊私語:他再一意孤行,我們就按照他說的那樣演奏了!完全不管不顧地準(zhǔn)備砸場,讓人感嘆音樂家之間的沒譜。
在這個古典音樂有可能式微的時代,我們到底要不要去現(xiàn)場?關(guān)于唱片與現(xiàn)場演出,音樂家自己又是如何看待的呢?霍普舉了截然相反的例子。當(dāng)著名小提琴家約瑟夫•約阿希姆第一次聽到自己的演奏錄音以后,竟止不住流淚。而塞爾吉烏•切利比達克,這位指揮家一直拒絕錄制唱片,是現(xiàn)場演出堅定不移的擁躉,其理由是:“謎一般的音樂豈能被壓縮成一片會發(fā)聲的薄餅?”是的,即使在最杰出的音樂家之間,見解也是迥然不同的。一個聽眾,究竟應(yīng)該拘泥于音樂廳陳腐的規(guī)則,還是應(yīng)該全然放開身心地,作一個率性鼓掌的音樂的共鳴者?霍普顯然贊成后者,也指出了后者更有淵源的歷史。
或許不是第一次有人寫作古典音樂的禮儀書,但《我該幾時鼓掌》肯定是第一本來自演奏家的自我審視之書。從站在夜場售票處的窗口買下票的一刻起,音樂大幕如何開啟,指揮和獨奏家怎樣登臺……樂手們?nèi)绾闻懦愐娫谀且粓銮f重的表演中為了音樂的神性而合力演奏,視角都是從里向外的。而這位演奏家,剛好又不是一個學(xué)院派,他雅好各種段子,也從不吝于自我解嘲。正如有趣的人從不裝腔作勢,這位16歲起就跟著梅紐因同臺演出的演奏家,不過是希望大家回到音樂廳,“嗨,想鼓掌就拍手唄”。
《我該幾時鼓掌》